“金课”申报,您想知道的都在这!
- 2019-12-10 10:55:00
- admin 转贴
- 8212
第一部分
“实施意见”的解读
一流本科建设与“双万计划”
一流本科课程(俗称“金课”)建设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持续性的重大工作,是重中之重,覆盖全国全部高校、全部专业。
“双万计划”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之一,是指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从2019年到2021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就是说本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无论985、211、部属、省属还是公办、民办或合作院校,无论是否申报国家级或省级金课,都要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
文件中提到:严格课程质量评估,在专业认证、教学评估中增加课程评价权重。吴岩司长在2018年11月24日第十一届大学教学论坛上的演讲报告中也明确提到要“把金课建设作为专业认证的核心要素”。
吴岩司长在第十一届大学教学论坛上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演讲报告
一流本科建设工作整体围绕“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内容进行。明确的几项主要目标有:
● 教授上课
● 取消“清考”
● 消灭“水课”
●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双万计划”
本次文件对“两性一度”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明确,结合本次文件和以往文件要求,分析如下:
高阶性:
首先从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改变过去单一传授知识或培养普通能力的目标,而是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
知识是具备“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高级思维,如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和精神等。这些知识和能力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和编排实现。
创新性:
创新性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体现。
教学内容创新:即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如: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课程思政理念等引入课程。
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采用多形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探究式教学和翻转式教学等。通过这样的模式创新让课堂活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
文件中特别提到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也就是说,教学信息平台的使用要真正起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模式创新的作用。
挑战度:
挑战度即学生需要经过刻苦努力才能收获知识和能力,并且要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经过勤奋和努力后获得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如何增加挑战度,给学生”科学增负“呢?
内容层面: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提升学习难度;
教学设计层面: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内容,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加大学习投入;
教学评价层面: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评价等从多环节多维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成果和差异化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从整体来看,“两性一度”最终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而无论高阶性、创新性还是挑战度,无论方法还是模式上的创新,都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不但要求内容本身的质量提升,在内容的量上、形式上都要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需要进行设计和组织。这对教师的精力、教师自身的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一,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要求教授上课,“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要明确要求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建设名课、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
第二,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第三,除严格教师上岗制度外,实现教师职业培训、终身学习全覆盖,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的必备条件。
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以质量为导向,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内容的激励政策,各高校要建立校内课程建设激励机制。要加大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营造重视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9 年到 2021 年
4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6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500 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1000 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由各省级部门根据区域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结合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统筹建设。
第二部分
“双万计划”国家级金课认定办法解读
● 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
● 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 安排 20%—50% 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
从形式上来说,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看上去是线上学生自学和线下教师辅导的结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学资源或课件放在网上让学生自己学,老师在线下课堂上答疑或者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就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线上的资源是依据本校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的,与线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信息系统不仅是教学资源的载体,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助推器,这样才是真正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 推荐课程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 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课程须继续建设五年
● 其建设和改革成果在指定的网站上集中展示和分享,持续改进,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
申报国家级的一流课程要求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先进的教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学理念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和教学评价的设计方面均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对于混合式课程来说,不仅要增加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内容,而且要同时具备一定的挑战度,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和资源的形式上都需要精心设计,内容由浅至深,由简单到复杂,形式上形象活泼易于理解,还要丰富多样,满足学生多方式和更深入的学习需要。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
-
资源的组织、教学形式的组织要符合认知规律,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
关注学生人格和能力的个体化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成长目标和评价标准。
-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如表达或表现的需要、情感或关注的需要,鼓励和支持的需要等。
-
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多元思维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要满足教学过程全程有记录、可追溯、可测量,需要一个从资源、到教学、到管理全面打通的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之间数据有效的衔接性、整体性和科学性。
● 申报书
● 时长 10 分钟内的说课视频:介绍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等
● 佐证材料
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