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初探] 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2019-08-19 13:44:00
乘方科技
转贴:
101505资源网
3528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了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探索了基于岗位技能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期能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近些年以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都结合自身特色,围绕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各类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却未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无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互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和不足呢?


第一,传统的培养模式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传统的培养模式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感觉难度大、枯燥,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没有实践教学的直观印象,学生很容易在课程结束时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忘记。

第二,传统的培养模式中课程与课程间的联系不够。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有些课程在开设前需要完成先行课程的学习,有些课程在授课内容上有重复,有些课程在知识点上有交叉,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

第四,传统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很多专业都开展了和企业间的沟通,但这种联系相对比较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多,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课程安排不合理,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大。

第五,传统的培养模式的考核方式不合理。高校现行的考试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考试形式单一,方式固定。期末的一次性考试不能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不分专业和课程性质的“统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考试内容固定,侧重教材,只考学生的记忆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角度出发,按照专业学习和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来选择、优化与专业技术、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避免了不必要的空洞理论知识,基于岗位技能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使学生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创了一种开放式办学新格局,因此备受高等院校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的青睐。模块化是将学科知识体系、知识技能以模块的形式予以分解,每一模块对应一部分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独立,又有所联系。


一、根据具体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及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针对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岗位群出发,明确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将培养目标设定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设置了专业岗位能力知识模块;针对提升学生的专业及人文素质,设置了岗位能力拓展模块和职业素质教育与拓展模块;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岗位能力提升模块、基础技能知识拓展模块和专业能力提升模块,通过各种模块化的设置真正达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体系,进行模块化教学

针对传统专业课程设置老化的特点,根据行业常见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整合相关课程,实现完全的模块化教学,这样有针对性的岗位模块教学,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无论从事行业的任何岗位都能快速的达到岗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加强校企合作,打破原有授课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真实的岗位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模块教学中,以真实工作任务进行驱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公司企业紧密合作,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基于真正的工作任务,掌握基本工作流程。


四、双证融通,实务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集中培养相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而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为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